牺牲为什么纯色 为什么牺牲的总是我

游戏频道 2025-04-03 10:17:00

牺牲分别指什么牲畜

“牺牲”是一种献祭。古词意中,“牺”是纯色,“牲”是祭祀用的家畜,“牺牲”也就是祭祀用纯色高贵的家畜.古人早将“牲”“畜”分开,“养之则为畜,共用则为牲”,《抱扑子》、《孝经》中都说三牲六畜,三牲为牛羊、猪,六畜除这三种外加马、鸡、狗。但三牲中有“牺牛”与“牺羊”,却没有“牺猪”。《左传》、《大戴礼记》中又都说五牲,加上了狗与鸡。还有三牺,则是雁、鹜、雉。可见被祭祀内容也是不断扩大。 《诗经·鲁颂》中“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用騂牺。”“騂”是赤,纯正的赤色牲口贵。 “牺牲”二字早联用是在《周礼·地官·牧人》中:“凡祭祀,共其牺牲。”这词义延展,《国语·鲁语》中有“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有了以高贵的牺牲作盟誓的意思。《左传·昭公十年》中记有宾客见雄鸡自断其尾,侍者说,它是因为怕成为牺牲而自残,使牺牲又了另一层意思。 伏羲也叫“牺皇”,他与女祸合称“牺祸”。为什么叫“牺皇”?因为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这里不是简单的牺牲与被食用关系,“庖”的意思是“包含万象”,也就是以自己为牺牲,让天下万民享用。这“牺牲”于是从一代又一代人诞生的源头,就成为一种崇高,超越了原始的献祭。 实际的意思如果简单化,确实是一代牺牲才有哺育与前赴后继。

牺牲为什么纯色 为什么牺牲的总是我牺牲为什么纯色 为什么牺牲的总是我


牺牲为什么纯色 为什么牺牲的总是我


牛和羊

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为什么叫“牺牲”

现在我们往往用“牺牲”来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或舍弃自身利益,其实,“牺牲”在古代指的是用于祭祀的禽畜,通常是指马、牛、羊、鸡、犬、豕等,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六畜”,而其中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

在古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所以古人对宗庙祭祀非常重视,不但制定了严格、复杂的礼制规仪,对于祭品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用于祭祀的禽畜必须要用纯色,而且必须是完整的,只有纯色、完整的牲畜,才能叫作“牺牲”。如《国语·周语上》记载:“使太宰以祝、史帅狸姓,奉牺牲、玉帛往献焉,无有祈也。”《左传》庄公十年也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后来,牺牲的含义逐渐宽泛,也用来泛指用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了。

正是由于牺牲初是用作祭祀的,这些祭品是在舍弃自己生命而为大家祈福,牺牲一词后来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奉献的意思。

古代的祭祀用品为什么叫做“牺牲”

在古代,“牺牲”一词还可以分得更细。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因为当时祭祀用品一般包括牛、羊、猪,因此又称“三牲”,《尚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孔安国传注说:“牛、羊、豕曰牲。” 孔颖达疏:“经传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也。”

在古代,牺牲还被称作“太牢”和“少牢”。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以牛、羊、豕作为祭品,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自然不免有力不从心之虞。故而,后世的民间祭祀,也有以鸡、鱼、猪等充充作三牲来用的。我记得鲁迅在《祝福》中也曾经描述女佣们准备祝福祭神的牲醴时说:“杀鸡,宰鹅,头猪肉,用心细细的洗。”这里鸡、鹅等一些其他小动物也用上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