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的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的用法
2、出自:春秋时期 孔子及其再传其《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意思是: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简单分析一下,详情如图所示
您好喔 可以看一下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其中好就是“以。。。为爱好”的意思【摘要】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好是什么意思?【提问】
您好喔 可以看一下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知道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爱好知识的人不如以知识为乐趣的人。其中好就是“以。。。为爱好”的意思【回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此内容是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2、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扩展资料:
1、《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2、《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1][2][3][4][5][6]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后,其及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孔子是当时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和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7][8]
本名
孔丘
别名
孔子、尼父、孔夫子
字仲尼
所处时代
春秋末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之“在此处作代词用,用来泛指非特定的人或事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篇》
”之“字的详细解释
之 ,拼音:[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往,到:“吾欲之南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解析: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论语》
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2、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3、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颜渊》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7、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9、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