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游戏日常 2024-12-30 10:04:32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学习古代的典籍,对于现代人来说,提供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传统的孝道文化,这个是需要我们传承的。

论语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论语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论语的历史意义 论语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思想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仍被传承,正是源于它不断自我革新,以及兼容并蓄的发展精神。时代会变迁、环境会更变,但人心、人性却是亘古不变的,故而两千余年前孔子的精神,依旧可以照亮今人的心地。这无不在证明着,儒家思想正是我们在寻找的精神支柱。

论语虽然是千年前的语录,但也是沉淀下来的经典。他展现了孔子对世事的观察及感悟,这些也同样可以作用到现在。

学习论语可以帮助我们看透世事,参悟人生。

《论语》是治世经典,对制理不论县古今都有指导作用。

文艺点就是学习其中的道理和思想,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写作中可以引用

实话点就是没有用,生活工作中几乎用不到,除了专门研究这个的,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用来谋生,不如学习加减法来的实际

论语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了解儒家学说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孝、悌……’等。

意义是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

《论语》历史上反反复复被当成圣书,孔子论语有什么好处?

《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讲述的都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交友之道,治国之道等等,这些道理可以用到外交也可以用到人与人的交往中,《论语》更是学生必学的篇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论语里蕴含着为人处世,治理,待人接物的一些道理,对后来的人很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个人修养,塑造价值观世界观很有意义。

论语在古代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便于笼络民心,在现代也传播着正确的道理。

《论语》教人一定要守规矩,不要犯上作乱。还告诉要安身立命。即使不会大富大贵,也要一辈子心安,不为外物所动。

可以教世人做人,于统治者而言,《论语》可以教出来守规矩不会犯上作乱的人,对于平民而言《论语》可以让人立身安命。

半部论语治天下,整部论语不反抗,这么好的工具,当然被宋以后的圣上封为圣书!孔子的论语好删减,好添加!因为老子说,天下大道,上士,中士,下士皆可闻道!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说,兼爱,非攻,敬神!庄子说,宁做泥地龟,不上庙堂祭!孙子更狠,将听吾计胜之,留之,不听吾计败之,去之!诸子百家一个个白衣胜王侯的,不安份!只有孔子好,食色性也,要求不多,只求己不渡人!

有两点好处:

1、提供一个“至人”形像供后人学习;

2、提供一些道理的基本知识,供后人学习。

注:

“至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至人”是指能达到的状态,但肯定和存在缺陷的状态。

《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完人,有许多不足,值得争论。但有些方面,做得比他还“好”,那其实就已经过头了,钻了“牛角尖”,反而不好了。

论语具说是孔子的徒子徒孙记录孔子生前的言论。成书是孔子已,无对证,这些话是不是孔子说的无法落实。

论语是一部毫无逻辑关系、毫无思想的语录,里面只有一些低级的、常识性的、似事而非、前后矛盾的道德说教。以至于每个章节连一个名称都无法确定,只能胡拼乱凑的给一个名称。

提高全名族的道德水平!

《论语》 影响 意义

1、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的礼乐文化、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日用,是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2、意义

孔子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孔子和儒学特别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认为如果要使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必须要重视提高人的情感素质和理性能力。在文化上讲究包容性,提出“和而不同”的主张,也成为世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孔子的这些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高价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所学习利用。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主义在的传播以及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位的。孔子说:“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主义在的传播以及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然而,严峻的事实是,一个新型的,特别是当它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这使我想到人类的共性与个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民族文化的辩证否定本性。同时,也使我感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价值之所在。

事实上,当我们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确立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并用它剖析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的精华,《论语》便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认,《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详细资料见:

《论语》在历史上具有哪些重大影响?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一部《论语》,将孔子及其门生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无尽历史中,创造了我国古代光辉的人文主义精神,被后人誉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的价值,首先是给华夏后世子孙提供了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因为他佐证了春秋时期一个阶段里的历史真实。《论语》记载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里面很大篇幅记载了孔子的言论、行为,透过这些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所经历的历史,以及孔子的思想。有些内容是孔子和们的问答,有的是与诸侯国君、卿大夫或其他人士的问答,也有孔子的一些言论,这些对于后世人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是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论语》涵盖的领域很广泛,包括教育的、文学的、的、的、经济的、音乐的、美学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诸多方面。从宋朝以来,流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说明了《论语》在古代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一部提高个人修养的经典

它虽然已过去了千多年但他所阐述的道理在现在还是很有价值还是实用的里面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说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要结合实际来看里面比如守孝三年的说法在现在就已经不适用了但孝的思想是不能丢的 事隔多年他还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只不过被董仲舒 朱熹等加以曲解迎合统治者的心意才被人们唾弃回到他的原始面目我们还是应该好好的读读它从它里面汲取做人的道理

部语录体著作为《论语》,这部著作有哪些教育意义?

对我们的思想,行为,以及性格都有很大的提升,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以及发展,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观念都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约束。

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治国思想,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学,里面有很多的哲学和文化,也涉及到了一些内容,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可以奠定思想基础。

具有思想方面的教育意义,可以了解主张和道德观念,也可以促进这方面的发展,有着完善的教育意义,可以提供很多的文学著作,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本书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品格习惯,还从教育的角度上培养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传统,了解了的礼仪文化,熏陶我们的品质。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为后世留下了瑰宝,同时也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发展,能够给人们提供借鉴的作用。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

自己组织一下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20世纪80年代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论语》必定为知识经济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

南怀谨先生言: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论语》语言的巨大影响与民族认同 (转自中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孔子的《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先后影响了、周边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达两千多年。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与学术上,但是,思想和学术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表述来实现的。《论语》语言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广泛深远。

一、《论语》影响中华民族巨大深远

, 《论语》的语言影响同它的思想影响一样,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尚处于平等地位。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以后,儒学成为国学,其地位便一跃而在其他学派之上了。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代末期。以后,这种局面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四十年代末,尽管已开了新学的课程,讲堂上仍然供着孔夫子,学生到校之后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儒学成为国学,意味着它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左右着、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发展。作为儒家核心著作的《论语》,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论语》没有说及经济,但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或者制约经济。《论语》所表述的行为规范,对后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有影响的。

第二,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都变成了成语。例如“不惑”(“为政”篇) 、“和为贵”(“学而”篇) 、“既往不咎”(“八佾”篇) 、“鸣鼓而攻之”(“先进”篇) 、“杀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篇) 等等,皆属此类。另外有一些成语则由《论语》里的话节缩或改造而成。如“居敬而行简”(“雍也”篇) 节缩为“居敬行简”, “敬神而远之(“雍也”篇) 节缩为“敬而远之”,“片言可以折狱”(“颜渊”篇) 节缩为“片言折狱”,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 改造为“见义勇为”, “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篇) 改造为“手足无措”,“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篇) 改造为“举一反三”。未成成语者,也被当作经典性的语言来引用或者化用。初年,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一副对联:“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博其欢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俺犹算辖畸零二十县。上个徽号:大哉尧。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在这副对联中,有两处语言引自或者化自《论语》。“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上联“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两语由此化出。“泰伯”篇:“大哉尧之为君也!”下联“大哉尧”一语由此节引而出。17 年,军阀张子志、张敬尧领兵南下扰湘,激起民愤,又有人以二人姓名为题作了一联嘲讽之:“此子本俗人,偏说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吠尧原桀犬,何曾识敬以为国,敬以临民。”这副对联本身虽没有一句出自《论语》,但其用以点出二人之姓的横批“堂堂乎张也”却直接引用了《论语》“子张”中的话。笔者在《论语》中随意抽了三篇对其句中的成语进行统计,“为政”篇为20/ 98 ,“述而”篇为25/ 111 ,“颜渊”篇为24/ 118 , 比例分别为20. 4 % , 22. 5 % ,20. 3 % ,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为政”篇与“述而”篇的成语都出自孔子说的话,“颜渊”篇有一小部分出自孔子学生的话。成为成语的比例竟如此之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仅,亦后无来者。

第三, 《论语》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亦很有影响。今年7 月初,我到云南剑川考察,就听到《论语》的一些成语在白族口语中使用。张文渤先生给我写了好几句,看如下两例:

Let tail zil cux danx senp buf sanb lap. (白语)

勒台至初耽神剥散啦。(直译)

这件事那我就当仁不让了。(意译)

Nanl gvp al da bat nox buf yif luf hux. (白语)

那古阿大把笼剥益乐呼。(直译)

你们在这里干得不亦乐乎。(意译)

“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篇。“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篇。

第四,在海外华人中,不管他们在时属于何种民族,也不管他们在居住区又学习了何种语言,作为母语的汉语仍然一代一代的传承着。由于他们的启蒙教育总少不了四书五经的内容, 《论语》对其语言的影响,自然也延续了下来。《论语》语言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巨大影响已经持续两千多年了。其他典籍的语言,对中华民族的语言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可以同《论语》相匹敌。

二、《论语》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和不可逆转性每一种语言的变化,都是语法结构最慢,语音次之,而以词汇最快。

就汉语而言,在封建中流行的许多词语,到了,就纷纷被淘汰,同时又出现许多表现新事物的词语。同样,解放以后,时期流行的许多词语又被淘汰了,出现许多表达革命和建设的新词语。一种制度变为另一种制度后是如此,在同一种制度下的不同阶段也是如此。“文化革命”中出现的许多反映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词语,随着“”被打倒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很快成为过去。《论语》中的词语不然,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也基本上不使用了,但是因其相当的数量都变成了汉语的基本词汇,特别是已成成语的部分。这就使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相对来说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其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也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内部原因是《论语》语言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容易为各阶层所接受。这种魅力至少有四个特点,即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精练性,说理的逻辑性,表达的通俗性。思想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孔子对理想的阐

述,而且还表现在对其他许多方面的阐述。诸如孔子在答复子夏“问政”时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篇) 说得非常精辟,不仅对处理政事是箴言,对修养道德也是至理。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篇)既符合实际,又一针见血。孔子在对“宰予昼寝”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得出的教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篇)“听其言而观其行”至今还是指导人际交往的准则。孔子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 ,每一句都讲出了一个特征,很完整,也很实在,对人们的学习也是很好的勉励。

语言的精练性指用很少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前面的引例己可见一斑。下面再详述几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篇) 把一个人志向的坚定性表现得如此突出,只用了十三个字。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把君子与小人区分得如此清楚,只用了十个字。而“过犹不及”(“先进”篇) 仅四个字,就揭示了辩证法的精髓。思想深刻与内容丰富者,语言不一定精练;语言精练者,思想不一定深刻,内容也不一定丰富。《论语》既能做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又能作到语言精练,实属难能可贵。说理的逻辑性。正因为是简短的语录, 《论语》上的话,大都是结论性的,没有完整的推理过程,但人们都觉得很有道理(只很少一部分因看法不同而有争议)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认为它合乎事理的逻辑。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欲为“志士仁人”者,谁曰不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篇) 人生有远大目标者,又谁曰不然!《论语》上也有看起来推理性很强的段落。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篇) 这段话在修辞上用了顶针的手法,使推理一环套一环,逻辑非常严密。

表达的通俗性。同样是经典, 《老子》的语言同其内容一样“玄之又玄”,莫测高深。《墨子》中有些篇章的语言更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论语》用的是当时的白话,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难看懂。由于表达的通俗,读起来有时还有亲切感。同《老子》特别是《墨子》的有些篇章相比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外部原因亦有四个。一是儒家学派对孔子思想的宣传,使《论语》的语言连同其思想一起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论语》语言得到更大的推广。三是孔子在汉代以后得到统治阶级不断加封,由一个普通的学者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地位到了被称为只未加冕的“素王”的显赫高度,使《论语》的语言更加普及。四是将《四书》定为科举考试(经) 的主要内容,更使《论语》的语言影响深入到了的底层。

三、《论语》语言的民族认同应当说,中华民族认同的首先是汉语,而不仅仅是《论语》中的语言。

因为《论语》一书的语言即使百分之百都成了成语,在整个汉语中也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论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而特殊的影响,会说汉语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熏陶。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与俗成,从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自下而上,即从民间产生再由民间的认可进而得到知识阶层的认可。一是自上而下,即知识分子将从民间以及他人的作品中获得的语言连同自己的创造一起写进文章中,返回,再得到的认可。孔子的《论语》就是这样的。后来的知识分子对《论语》语言的宣传普及也是这样的。这后一种认可比起前一种来,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语言们对民族语言的贡献,正在这里。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广泛、深刻的语言。

《论语》的语言首先使有一定汉学修养的知识分子推崇而且折服。这种推崇和折服,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认同。通过他们的认同,再逐渐推广,进而得到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当然,这种推广是潜移默化的。

古语说:“亲不亲,故乡人。”何以知道是故乡人呢,语言是最根本的标志。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外地工作或者旅行,偶尔碰上一个说地道的家乡话的人,哪怕完全不认识,也感到亲切,甚至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与之攀谈。这就是通过语言的认同把同一地方的人联系在一起了。在伪满时期,在我国东北强行推广日语,禁止在学校中讲汉语,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汉语的认同而产生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八十年代初,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荣。这不仅是华人对孔子的肯定,而且也是世界对孔子的肯定。这一肯定,不仅将扩大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将扩大《论语》语言在华人的影响。《左传·昭公十五年》[3 ]说,晋国管理典籍的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晋国为何没有贡物,籍谈回答说是因为晋国从来没有受到过周王室的赏赐。周景王当场列举出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之后”,何以连这些基本事实都不知道,籍谈无言以对。周景王叹息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后即以“数典忘祖”指那些把自己祖先都忘记了或者对民族历史无知的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主张大一统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篇) 的思想便是这种主张的本源。由于代代传承,影响至深,所以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维护统一的观念一直非常强烈。加之以后的近百年间,领土一次又一次被列强所瓜分、侵占,受尽了屈辱,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前仆后继,奋斗牺牲,因而对那些丧权辱国特别是数典忘祖并企图依靠外国势力的干预分裂国土的人,历来总是持鄙弃的态度。炎黄子孙们都信仰不同的主义。我认为,求同存异,在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只要能在认同孔子与儒学这个基础上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并同其他民族保持友好往来,那就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也可以使世界更加安定繁荣。

1、北宋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古代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3、《论语》中强调的德、礼是和谐的杠杆。在今天,保持发扬这一传统,让德、礼与法相互协调,有利于和谐的建设。

拓展资料

2、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3、《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参考资料: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思想方面,但是有不纯然是思想方面,其简洁而含蓄的语言,形象化的描写,明快疏朗的文风,都影响了后世文学。并且正因为其思想影响的无比巨大,这种文学的影响也深远绵长。

《论语》是我们的基础语言,是建设和谐的根据,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值得我们品读。

论语的意义价值影响

1、《论语》的意义:

系统论述了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孔子和儒学重视做人,认为崇高理想是从学习中获得并建立起来的,因此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念,这些思想不会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其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

2、《论语》的价值: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论语》的影响:

奠定了的礼乐文化、文化、制度文化、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的基础,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日用,是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