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焦山的格律诗如下:
焦山诗句中带焦山 焦山诗句中带焦山的名字
焦山诗句中带焦山 焦山诗句中带焦山的名字
1、《寄焦山成老高邮滋老》宋:晁说之
他乡卧病白头翁,孤愤犹存涕泪中。
2、《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宋:苏轼
金山楼观何耽耽,撞钟击鼓闻淮南。
3、《冬日与群公泛舟焦山》唐:王瓒
江外水不冻,今年寒复迟。众芳且未歇,近腊仍袷衣。
4、《采桑子》清:孙枝蔚
老僧头白焦山顶,不管兴亡。
5、《春日过田明府遇焦山人》唐:苏广文
陶公归隐白云溪,买得春泉溉畦。夜静林间风虎啸,
6、《和子瞻焦山》宋:苏辙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7、《焦山》宋:戴复古
江接海冥冥,山连岛树青。
8、《金山化成阁望焦山作》宋:贺铸
朝登化成阁,写睇沧江东。
9、《隆兴甲申岁闰月游焦山》宋:韩元吉
荒村日晴雪犹积,系缆焦公山下石。
10、《焦山》宋:王大受
自读高阳赞隐君,便知名与此山存。
《焦山望松寥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前言】
《焦山望松寥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大致意思是:焦山非常高,好像在青天上,希望彩虹化作长长的桥从天上伸到地上,如果神仙爱我,会向我招手。全诗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充分体现出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注释】
⑴松寥:松寥山,位于长江边。
⑵安:疑问词,哪里,怎么。
【翻译】
站在焦山陡峭的石壁上,遥望松寥山,就像站在碧蓝的云霄。如何才能把五彩虹化为凌空的长桥,以便直通天堂。仙人如果爱惜我,就对我招招手吧,让咱们一起去翱翔。
【鉴赏】
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然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山虽然矮小,但由于耸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彩,一作“采”。“驾”,似乎应是“架”,或许是后人抄录有误。,诗人展开了更加丰富又大胆的幻想:“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李白成天就想成仙,他被当时的人称为“谪仙人”,认为他是上天下凡的仙人,总有一天要回去的。如果说这首诗是成功的,那么很大程度是由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幻想逐步递进决定的。
三阕诗一层比一层加大了幻想成分。使读者逐步摆脱了狭窄的.天地,希望看到或部分看到了广阔无垠、瑰丽无比的世界。以此加强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幻想,使读者随着他的笔端,展开幻想,摆脱实景的拘泥,进入了广阔无垠的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诗人企盼要求有一个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环境。诗人不仅靠理智,而且靠幻想和,写出了好诗。
从此诗中的实景来看,诗人心情开朗,感情热烈,雄奇奔放的笔调和瑰丽绚烂的诗句,浪漫主义的诗风已趋于成熟。
水调歌头·焦山
宋代: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轻摇舟桨,微风扬帆,我游历焦山,秀美的山水使我流连其中而度过一段闲适的时光。秋雨后的江面荡漾着月牙般的波浪,夕阳红日下一缕青烟袅袅上升飘散。远处的镇江城靠接着像瓮一样的山,对山饮酒,叹惜壮志依旧,自己却年华老去,鬓角斑白。而今只希望能得到淮头这样的地方来和知己话语聊天,能在吸江亭下高兴地欣赏山水。 两句,有互文的感觉,但是我理解的下来,却翻译不来。将就解释一通。
游焦山(宋·王存)连山拥沧江,峭绝视兹鲜。由来一气结,殊不丽众巘。
林深鸟声悦,境静人自远。方吾抱幽介,对此万虑遣。
冬日与群公泛舟焦山 其二(唐·王瓒)
五言绝句
纵步不知远,夕阳犹未回。好花随处发,流水趁人来。
译文:
仲叔守瓜州,我借住在园,没有什么事就登金山寺。清爽,二鼓,还上奇妙台,长江天险,于是同沟渠。一天,开船焦山,山更曲折多变可喜。
江水曲涡山下,水看到光明,深渊底下甲。海猪、海马,投喂起吃,驯服如果饲养鱼。看水晶殿,不久埋鹤铭,山上没有人杂,静若太古代。
回首瓜州烟火城中,真如同隔世。饭饱睡够,刚洗过澡后出来,去拜焦处士祠。见他厚禄黼黻,夫人坐,陪我四,女官四,羽云罕,俨然是王者。
因为当地人奉为土谷,用王的礼仪祭祀的。这就像以杜十姨配伍胡须,千古不能纠正他的错误的。隐士有灵,不知道走到哪里?
原文节选:
仲叔守瓜州,余借住于园,无事辄登金山寺。清爽,二鼓,犹上妙高台,长江之险,遂同沟浍。一日,放舟焦山,山更纡谲可喜。
江曲涡山下,水望澄明,渊无潜甲。海猪、海马,投饭起食,驯扰若豢鱼。看水晶殿,寻瘗鹤铭,山无人杂,静若太古。
回首瓜州烟火城中,真如隔世。饭饱睡足,新浴而出,走拜焦处士祠。见其轩冕黼黻,夫人列坐,陪臣四,女官四,羽葆云罕,俨然王者。
盖土人奉为土谷,以王礼祀之。是犹以杜十姨配伍髭须,千古不能正其非也。处士有灵,不知走向何所?
出处:《陶庵梦忆·卷二·焦山》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