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值得收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值得收藏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翻译:邹忌身高五十四寸,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美的男子。
注释:
1、纳谏:接受规劝。
2、修:长,这里指身高。
3、昳丽:光艳美丽。
文章赏析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
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
以上内容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及注释如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翻译: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觉得自己不如徐公长得好看。
原文: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白话译文: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
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此文出自先秦·刘向《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的单篇。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作者:
刘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称刘中垒,世居长安,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刘邦异母弟刘交的后代,刘歆之父。
其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与翻译如下:
原文: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翻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
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
以上内容参考:
一、文言虚词
1、而:却,连词。
2、乃:于是,副词。
3、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4、之:音节助词。
二、文言实词
1、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2、方:方圆纵横。
3、修:长,这里指身高。
4、寝:躺,卧。
5、地:土地,疆域。
6、美:“以……为美”、“认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7、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8、孰:通“熟”,仔细。
9、讽: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10、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
11、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12、及:比得上。
13、受:给予,付予。
14、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
作者:《战国策》
朝代:先秦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原文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扩展资料: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表示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设关系、修饰关系、因果关系等。
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乎:
1、语气助词。
2、介词,相当于“于”。
3、可作词尾。
乃:
1、副词。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其:
1、代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且:
1、连词。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3、助词。
若:
1、代词。
2、连词。
3、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等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所:
1、用作助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为:
1、动词。
2、介词。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焉:
1、语气助词。
2、代词。相当于“之”。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4、兼词。相当于“于是”等。
也: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以:
1、介词。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
1、语气助词。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
1、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与:
1、作连词。
2、助词。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也。
3、用作动词。
者:
1、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参考资料来源: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文言文如下: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远远不如(徐公美)。(他)晚上睡觉时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求。”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的疆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侍妾和身边的近侍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大臣、官吏、能够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奖赏;上书劝谏寡人的,(可以)得到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使寡人听到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庭院内像集市(一样)。
几个月以后,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作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作者刘向是西汉时期的人。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的故事。
邹忌从家庭亲友间的微妙关系领悟到上的一番大道理,因而讽谏(劝说)齐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邹忌现身说法,类比真切,言幽默,形象生动。
文章叙述简洁,层次分明。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位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