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手游都伯称号_游戏内的称号

游戏日常 2025-04-03 14:12:41

古代将军称号 完整的

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什么手游都伯称号_游戏内的称号什么手游都伯称号_游戏内的称号


什么手游都伯称号_游戏内的称号


以上全属卫尉(司兵)监管。

唐朝武将官衔(较完整的官阶制度):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古代将军都有什么称号?

汉代军职: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唐朝武将官衔(较完整的官阶制度):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汉和三国时期各种将军称号和职权

以及文官不算……

(不同时期人物不同,以下举例说明)

东吴:

军政长官吴侯孙权

兵马大都督周瑜

兵马副都督程普

上将 黄盖

中郎将 甘宁 太史慈等

校尉 陈武 董袭等

还有一些职位都是些无名小辈,不提了

在将军中,一般的排名是这样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杂号将军。

其实在东汉(三国之前),太尉是掌全国军事行政,以下才有

大都督

副都督

都护

卫将军

镇军大将军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前将军

中郎将

军师将军

先锋将军

偏将军

奋威校尉

折冲校尉

祭酒

旗门

骁骑

小校

而这些在三国时期部分仍沿用,不过东吴就没有太尉这等官级

我只知道军师祭酒是参谋 军师中郎将是参谋长 军事将军是总参谋长 而且所有杂号将军中 破虏讨逆价值 因为孙坚孙策当过这是职务

统辖的将军在两汉一般不常置,掌征伐背叛,非常尊贵,权臣常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重号将军辅政。东汉中前期,度辽以及其它杂号将军皆秩二千石,与郡太守地位相等,除度辽外,其它杂号将军一般事罢即撤。将军既贵重,后来许多文职官僚也常常加重号将军,不统辖,只是作为殊荣而加赠。

将军地位尊贵,与将军号少且不常置有关,但更主要是跟秦汉以来具有浓厚尚武精神有关。许多农民军的首领也常因此自称将军,如黄巾的天公、地公、人公将军。东汉末,各割据势力无将军之号则不显其重,其中,朝廷封赠将军比私署贵重,其它军职也如此。

汉代以“若干石”构成十七、八级的禄秩等级,中郎将、校尉、骑都尉、郡都尉禄秩均为比二千石,禄秩相当[2]。随规模逐渐扩大,以及军旅常设,原来的军职明显不足,因此,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都尉逐渐增多,而军事指挥体制上的需要也将各种军职按照一定等级排列起来,这些趋势由地方开始,终在建安年间由曹通过汉王朝集其大成,并系统化、制度化。

黄巾始,几位汉朝将领都以中郎将、持节之职带兵军,象曹以骑都尉之职归左中郎将统辖,再如董卓与关东军战,部下也是以中郎将指挥校尉。这些都说明中郎将地位已经渐渐升高,位在校尉、都尉之上。

初期,增设的军职主要是杂号中郎将、校尉、都尉,杂号将军还是很少,因为许多割据势力首领自身也才是杂号将军,例如孙权长期都是以讨虏将军割据江东,赤壁战后,刘备方表权行车骑将军;而曹在建安前也长期为杂号将军。到了建安后期,杂号将军增多,两汉比较久远的杂号将军,如四征、伏波、度辽等,地位也比后设的尊贵,例如夏侯敦曾以伏波将军都督二十六军,夏侯渊以征西将军坐镇关中、汉中。而征镇安平等将军号,随着曹魏都督制的建立,地位也逐渐升高,而原本尊贵的前后左右将军地位则逐渐下降,不过这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总之,直到东汉结束,将军号虽然开始增多,但是将军职位还是为时人所重,不单重号将军,杂号将军的地位也依然很高。

建安年间,曹魏(以下均指建安年间的曹)的军职升迁制度如下:

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三国武将官职

大将军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文檄。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大都督曹魏置,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汉末,曹、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汉末,曹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骠骑、车骑大将军和大将军比起来,大将军是的,而且会在大将军前加封号,位同三公。

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大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比起来前将军是的官职。

古代将军称号 完整的

汉代军职: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但五校几乎成清贵武职,偏文)-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裨将军、偏将军应该就是杂号将军之末,但与其它两字将军地位有别)-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以上全属卫尉(司兵)监管。

唐朝武将官衔(较完整的官阶制度):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

我真的想要你的分给我吧,我很可怜的

东周

大将军——官名。起于战国,历代多沿用,而以汉代地位尊。汉初以韩信为大将军,其后又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尊贵,霍光、王凤等皆曾任之。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大将军——汉时军职勋衔。东汉时的官职,在朝廷掌有实权。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时才设大将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三国时魏、吴并增置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唐宋于十六卫皆置大将军;明初徐达为将军;清初年羮尧及诸王也曾授予大将军等号,督师出征,礼遇殊异,然并非常设,事毕则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一》。大将军:位在三公上,掌征伐。属有主簿(记室)、列曹掾(都督)。

将军——指将军。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国以卿为将军,始有将军之称。战国时用为武官名。汉代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临出征之统帅亦有别加称号者,如楼船将军、度辽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极繁,除沿用汉代旧称外,又有龙骧、骁骑等名号,其常置而有专职者仅为少数。唐代,十六卫、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等军,均于大将军下设将军之官。自唐至元也以将军为武散官。明代总兵官有挂印并带将军号者。此外,宋、元、明亦称殿廷武士为将军。清代的将军有四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长官,专由满人充任。内地各省将军掌驻防军事及旗籍民事,在黑龙江、吉林、伊黎等边疆地区,将军即为全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三为临时出征统帅的称号,如扬威将军,靖逆将军等。四为正一品到从二品武官封赠之阶。

西汉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其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

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的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游击将军”、“右将军”。

平东、西、南、北将军——汉置。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三品。

右将军——官名。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如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可宿卫。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三品。

护军将军——保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前将军——常设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设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三品。

轻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

上将军——主将,统帅。

后将军——将军有前、后、左、右的名号,位上卿。

中将军——将军的一种号。

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不常置,位比三公。二品。

镇东、西、南、北将军——位次四征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二品。

东汉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五品。

奋武将军——汉末曹、吕布曾任是官。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四品。

2011-1-11 16:27 回复

wo爱吃西瓜

24位粉丝

2楼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扬武将军——东汉有此职,三国均置。五品。

三国魏

折冲将军——三国魏吴所设杂号将军五品。

将军——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两类。一类是实职,掌。在西晋即领军与护军将军(资格浅的叫中领军、中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各将军,总称“六军”。此外还有“四军”、“五校”。南朝领军将军下属有外监、制局监,掌兵器、兵役,多以寒门充任,一度得信任,权力膨胀,“领军拱手而已”。一类是虚的荣誉衔,并不领兵。地位的为骠骑、车骑、卫诸将军,还有四征(征东、征南……)、四镇(镇东、镇南……)等将军。他们虽不领兵,却“开府”,即建立将军府,设属官(长史、司马及诸参军),以为荣宠。如系实职都督(见下)带将军号,这些属官就要在都督指挥下承担军务。

次将——职位次于主将的将军,即副帅。

安东、西、南、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三品。

安东大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三品。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魏吴有置。

建武将军——三国曹魏置。五品。

建威将军——三国魏置,吴蜀亦置。四品。

昭武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昭德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曹魏沿置。五品。

讨寇将军——魏、蜀置杂号将军。五品。

卫将军——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二品。

武卫将军——曹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四品。

牙门将军——三国魏黄初年间始置,无定员。蜀、吴亦置。五品。

蜀讨虏将军——东汉杂号。蜀亦置,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右大将军——蜀汉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吴横江将军——仅三国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之。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五代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设立的高级将军职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三国魏 折冲将军——三国魏吴所设杂号将军五品。 将军——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两类。一类是实职,掌。在西晋即领军与护军将军(资格浅的叫中领军、中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各将军,总称“六军”。此外还有“四军”、“五校”。南朝领军将军下属有外监、制局监,掌兵器、兵役,多以寒门充任,一度得信任,权力膨胀,“领军拱手而已”。一类是虚的荣誉衔,并不领兵。地位的为骠骑、车骑、卫诸将军,还有四征(征东、征南……)、四镇(镇东、镇南……)等将军。他们虽不领兵,却“开府”,即建立将军府,设属官(长史、司马及诸参军),以为荣宠。如系实职都督(见下)带将军号,这些属官就要在都督指挥下承担军务。 次将——职位次于主将的将军,即副帅。 安东、西、南、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三品。 安东大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魏吴有置,蜀无。三品。 安远将军——杂号将军。 虎威将军——杂号将军。魏吴有置。 建武将军——三国曹魏置。五品。 建威将军——三国魏置,吴蜀亦置。四品。 昭武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昭德将军——三国魏置杂号将军。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曹魏沿置。五品。 讨寇将军——魏、蜀置杂号将军。五品。 卫将军——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二品。 武卫将军——曹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四品。 牙门将军——三国魏黄初年间始置,无定员。蜀、吴亦置。五品。

蜀讨虏将军——东汉杂号。蜀亦置,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右大将军——蜀汉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吴横江将军——仅三国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之。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五代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设立的高级将军职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