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小源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信息技术课改名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课改名 信息技术课简称
信息技术课改名 信息技术课简称
1、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2、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
3、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对于推动教育消费,促进教育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作贡献,都具有重大意义。
4、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史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名称在2000年以前叫做“电子计算机”或“计算机”,2000年11月颁发了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改名为“信息技术”。
5、自我国开始普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知识以来,先后颁布过5个〈指导纲要〉:1984年颁发〈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1987年10月28日颁发〈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等候课教学大纲(试行)〉1994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1997年10月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2000年11月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它们相应对应着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6、1.实验探索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第三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会上学者伊尔肖夫做了关于“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极大的反响。
7、我国派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回来后把全世界计算机教育情况向作了汇报和研究。
8、在华夏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5所大学附中(北大、北师大、清华、华东师大、复旦)以高中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
9、由于条件的限制,并受伊尔肖夫报告的影响,当时的教学内容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主。
10、1983年,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大纲《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于1984年公布。
11、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时规定为40~60小时,并要求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作。
13、这次会议后,计算机普及教育,在一些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
14、例如在,在几十所中学配置了计算机房,编写了教材,在重点学校开展了计算机课的教学试验。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