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诗词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全诗
事非经过不知难绝知此事要躬行 事非经过不知难全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增广贤文》之劝学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丨事非经过不知难”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也是一副劝勉联,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这个对子辩证地反映了前人客观的认识论,即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数次事实告诫我们,不经实践,无缘获得任何认识。也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相关诗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的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意思: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理解: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话不是诗,出自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上篇,意思是在实践中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才发现知识不够用;只有亲身去做某一件事,才知道做成一件事非常不容易。短短两句话说明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增广贤文》语言通俗易懂,主要告诉人们如何待人接物、做人做事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准则。书中与“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含义类似的还有“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仪疏”等等。
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一句诗词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的知识总是在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有多么的不够好,有些事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就不会知道它有多难
出自《警世贤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功夫。
下一句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学的知识总是在用的时候后悔学的不够好,有的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这是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
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下一句诗词是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是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摘自《增广贤文·上集》
解释:知识只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才恨自己读太少了,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艰难。
《增广贤文》为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不是诗句,而是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
从字面上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太少,没有亲自经历过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够积累经验,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扩展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与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意。
这幅劝勉联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 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 须下功夫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语,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中文名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类别
谚语
出处
《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幅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1]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与南宋陆游在版《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意。
这幅劝勉联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权然却韵味无穷。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两句不是诗句,而是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
从字面上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太少,没有亲自经历过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够积累经验,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扩展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上联乃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则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与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意。
这幅劝勉联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心栽种的花反而没有开,而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为了一片柳荫。
《增广贤文》
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真率忠诚的话听起不愉快。但对行动有离校用好的,吃起来虽苦,却对治病有好处。
《史记留候世家》
试欲静风而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世。
《孔子家语》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现在好了,要常常想起以前的时候。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
《名贤集》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太少,没有亲自经历过事情,就不知道做事有多难。
《警世贤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语,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出自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说需要知识的时候。才开始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这句话劝诫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一则谚语,出自于古代佳句集锦《增广贤文》中的勉联。意思是到了实际要使用的时候,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知事情的艰难。
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需要知识的时候才悔恨自己,读书太少,没有亲身经验过的事,就体会不到它的困难,这劝劝人们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多实践,多取得真知
意思: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在我的工作中,也有很多让我深刻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刻。
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在我开始学习机器学习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看一些入门教程和视频,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当我开始进行自己的项目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数据清理、特征工程、算法选择等等。我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是在教程和视频中没有提到的,这就让我陷入了很长时间的困惑和挣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和学习相关的知识,直到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项目。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知识只有在真正应用时才会有价值。在看完一本书或者学完一门课程后,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它们。
此外,我也在工作中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我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有些问题在我之前没有遇到过,需要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解决。虽然我已经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我还是发现自己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因此,我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它们并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不断尝试和实验,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做出卓越的成绩。
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的太少,要亲身经历过不知道事情的艰难。
是陆游写的,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少:只懂那一点点。整句翻译: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事情只有自己经历财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
出自《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少壮不经勤学苦, 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勤奋学习,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启示 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扩展资料
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也是这个意思。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
【出处】原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因经过始知难。 ——陆游撰 诗句
蔡东藩、许廑父《通俗演义》第十二回:“事因经过始知难。当下无意演说,竟自,勉强把名单取出,交给议长,自己垂头丧气,踱出院门,乘舆竟去。”
没有韩子奇在家里当家做主,韩太太才知道了掌管一个大买卖是多么的不容易。 ★霍达《的葬礼》第十三章。
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
少:只懂那一点点。
整句翻译:知识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后悔只懂得一点点。
事非经过不知难指事因经过始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这两句话不是出自陆游的诗,而是出自他写的一副对联。
大意是: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希望对你有帮助。
意思: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释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语,书:知识。 到:等到。 用:需要,有所用。 时:时候。 方:才。 恨:悔恨,后悔。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出处: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四十一回:“谈了几句闲话,又盘问些诗文,李文元对答如流,赵海明甚喜。然后书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写了一副对联,写完一看,上写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是:所学的知识只有到需要用的时候才恨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是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启发了我们年轻的时候要勤奋学习,等到老年的时候才不会后悔没有好好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等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才恨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是非经过不知难: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等需要这些知识的时候,才恨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
是非经过不知难: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谚语,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
所学的知识在需要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少之甚少;一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知道当中的不易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是格言联哦!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下联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周立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联在艺术上的特色是用词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赏,语言自然却韵味无穷,深得孟浩然《春晓》的艺术真谛。本联对仗也工整自然,意义相对,尤其深刻、贴切,故千百年来成为劝勉联中的。
还有一点要说明,通常说本联是陆游写的,但也有人说不是。
用的最多的是
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句话。解释:书,知识。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时,时候。方,才。
恨,悔恨,后悔。少,只懂那一点点。比喻: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读的书太少了。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
事非经过不知难
解释: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启示】
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本联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