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

游戏频道 2024-12-28 23:09:17

化作春泥更护花。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意


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选自《龚自珍全集》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龚自珍《已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1841)晚清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随父宦游、徽州、上海等地.二十七岁为举人,此后,五次会试落第.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九年,始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十九年,弃官南归.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著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生于乾隆五十七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矛盾逐步加深和激化,但官僚地主、士子文人却还沉醉在“盛世”的迷梦之中,文恬武嬉,歌舞升平.龚自珍以犀利的笔触,无情痛陈朝堂内外的污秽、衰败.他在《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中指出,嘉庆以来国势陵夷,已是“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了.

作为一定时代和阶级的代表人物,龚自珍向封建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龚自珍在揭露和抨击衰世弊政和士林风气的同时,还提出了救时补弊的改革主张,他大声疾呼,“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奈之何不思更法?”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淘汰冗员,将八股改为策试,加强大臣的权力,兴修水利等等.然而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使他无法超越封建制度的门槛,而是把这一切寄托在希望出现的圣君身上,劝说自动改革.

面对“外夷”强陵的时势,龚自珍产生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他和林则徐、黄爵滋一起主张严禁,建议林则徐赴广东禁烟.并申明这场反侵略自卫的正义性质:“此驱之,非剿之也”,“此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

然而龚自珍的这些改良的主张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他在朝廷处境艰难,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时年四十八岁,愤然辞官去京返杭.其后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是为自传式的组诗.《己亥杂诗》,是诗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总结了几十年来师友交游、仕宦沉浮、著书倡说的经历,也是对沿途所见凋敝、民不聊生景况所发的感慨.他的诗有意境清新、词语瑰丽、高言快语的特点,然而为人们所推崇的还在于诗作中对时弊的无情鞭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赞赏.

龚自珍是改良主义的先驱,虽至未得实现,但亦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起了开启风气的作用.

在观上,他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认为要改变这种不齐的现状,必须收拾“人心”.从而,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中天台宗的观点,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别”,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为其收拾“人心”、重视“人才”的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提出开发边陲、保卫疆域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不益于统一的巩固,而且对清中叶以后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文学上,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一生愤世疾俗,发为诗文则汪洋恣肆,奥博雄峻,自成一体,一扫乾嘉以来“剽掠脱误,摹拟颠倒”的文风,对晚清文坛的影响甚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情,不正是龚自珍个人品质与人格魅力的写照吗!不论是身在朝堂,还是一介草民,他的心中都装着“家国天下”,一心只为天下计,只是随缘所处的位置不同罢了.然而,没有等到结束,这位近代改革的先驱者就与世长辞了.

后记:《名句演义》是樟青和环保发起的一个话题,它如春风拂面,它似微雨浸润心田.每读樟青的文章,感受最深的不是写作技巧的高超,而是文字中彰显的一种精神,一种认真于事的态度,这将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在此,我借龚自珍的《投送于庭》中的两句送与樟青: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化作春泥更护花全诗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

原文: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即:到。

诗意: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离开,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的证明。

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万紫千红总是春全诗

《春日》

作者:朱熹

原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诗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ng),服输。

3、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4、骚人,文人。

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劝君更尽一杯酒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2、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湿。

3、客舍:旅店。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意: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感情。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传唱最久的歌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