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是人体重要穴位,中医 养生 认为,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胫骨前嵴指的是哪里(胫骨前嵴解剖位置)
胫骨前嵴指的是哪里(胫骨前嵴解剖位置)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二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在各个季节的 养生 保健和很多疾病的防治中都经常使用。
具有升胃气、燥脾湿的功效,而脾胃被誉为“后天之本”,是充盛先天、维持人体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唐代医家孙思邈曾有“(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 养生 口诀,常重灸足三里以补益正气、强身健体。
1.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
2.咳嗽气喘,心悸气短,乳痈。
3.失眠,癫狂,头晕。
4.虚劳羸瘦,水肿。
5.膝痛,下肢痿痹,脚气。
以拇指每日按揉足三里2至3分钟,力度以感觉局部酸胀为宜。紧急情况下,如胃痛急性发作,而裤子穿得紧,可用鼻尖隔着衣物此穴,以症状缓解为度。
我们也可以效仿古人,在秋日里通过点按、艾灸、敷贴等各种方法来激发足三里穴的经气,甚至还可以用高过膝盖的木桶泡脚来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
足三里是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旁开一横指。
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足三里是中医术语,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旁开一横指。
外漆眼下三寸胫骨前脊外开一横指
1、膝窝的委中穴
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的排毒祛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方法:平时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5-10分钟至淤斑痧点显出,且不少于36下,每1-2周拍打1次。
2、肘窝的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方法: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1-2周1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3、腋窝的极泉穴
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的火毒。
方法:按揉或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少1天2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白领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4、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该穴可以健脾除湿。
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
方法: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的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10-15分钟,可以协助祛湿。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5、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是“强身健体大穴”。
方法: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6、承山穴
承山穴是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所以湿热体质者一定要注意记住这一保健大穴,合理地在生活中使用。
7、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在小腿前外侧,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主治脾经及胃经的疾病,有沉降胃浊、化痰湿的功效,是“祛湿化痰大穴”。
配合足三里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方法:以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持续5-10分钟为宜。
8、大横穴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一,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同样是“祛湿大穴”。
方法: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摸腹20-30圈,同样能有助通便祛湿。
我在 美约会 的网站上看到的,我抄了一些,还有很多,有时间你自己去看看咯
穴位一:合谷
合谷位于手背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取穴时,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在拇指尖下取穴。对合谷穴进行可以疏风清热、通络、润面泽颜。
穴位二:曲池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时,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头外0.5寸即是。对曲池穴进行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
穴位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处开1横指。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屈膝、于犊鼻穴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对足三里穴进行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健体美容。
穴位四:血海
血海位于髌骨内上缘上方6~7毫米处。取穴时,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2~5指,向上伸长,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是穴位。对血海穴进行可以健脾化湿、活血调经、调和气血、散风祛湿。
穴位五:三阴交
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方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上。取穴位时,正坐或仰卧,沿内踝尖直下3寸,于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对三阴交进行能够滋肝益肾、健脾利水、益脾化湿。
以上是中主要的的穴位,在治疗过程中还要针对肥胖者的具体情况配以其他穴位,如支沟、内关、列缺、水分、天枢、带脉、腹结、四满、关元、阴陵泉等穴。总之,一定要根据肥胖类型来选择的穴位,根据体质实施或灸法治疗,这样才能顺利减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