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分析

游戏攻略 2025-04-03 10:12:22

科技成果转化

我部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年来加强了资源利用技术、工程勘查施工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先进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初步实现了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 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实例分析


新型铸造涂料的研究与开发应用

以斜绿泥石、叶蜡石、钠云母、高岭石、白云母等矿物为原料,经表面改性复合加工,研制出一种性能优良的可取代石墨粉的珠光粉耐火材料,生产的新型ZH系列铸造涂料,为国内外首创。选择以珠光粉为主的矿物,经工艺处理后制成的SCC系列悬浮剂.在水和醇中有优良的悬浮性能。研制出的铸钢(铸铁)用醇基、水基系列涂料,根据涂挂方式的不同,分为四大类型:刷涂型、喷涂型、浸涂型和流涂型。根据耐火粉料的不同,又分为锆质型、铬质型、锆铬质型、锆铝质型、铝质型、镁质型、石墨型、珠光粉型和复合型等40余种,该系列铸造涂料已在湖北、江苏、山东、湖南、安徽等地铸造厂应用,并获得良好的赞誉。1999年9月被科技部列入“九五”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已建成了一条新型铸造涂料生产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效益。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金矿堆浸活性炭吸附解吸电解一体化新技术及新装置

该套装置集吸附、解吸、电解功能于一体,在矿山堆浸生产现场就能边吸附、边解吸、边电解,生产出电解金粉,免去了活性炭在吸附塔和解吸塔之间的反复装卸和长途运输,减少了载金炭损失和粉化,节省了运输费用。电解贫液可直接返回堆浸作业继续使用,充分回收利用电解贫液中的残留金、和,提高了金的回收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现场产出的电解金粉可及时熔炼成合质金锭上交当地银行,加快,减少流动资金投入量,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该装置在海拔3700米,自然水温4℃以下,水沸点仅80℃的现场运转,若采用新发明的工艺将使解吸温度在3小时内从4℃升至110℃,打破了常规解吸电解不能在高海拔地区运行的历史,使常规解吸工艺从48~60小时缩短到12小时,因此该装置的应用范围大大广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该套装置的吸附率在99%以上,解吸率在98%以上,电解率在99%以上,解吸电解周期10~12小时;可用于海拔5000米以下的金矿堆浸厂,就地边吸附边解吸电解生产金粉。

煤系高岭石质煤矸石生产硅酸铝耐火纤维技术

以大同盆地石炭纪—二叠纪煤系地层山西组四号煤层为主要研究和利用对象,从山西组地层1739平方公里分布范围内的7个不同产出地点,采取同一层位夹矸进行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掌握了该层位夹矸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确认该层夹矸为高岭石质煤矸石。经初步估算其储量可构成超大型矿床,煤矸石质量稳定分布,基本具备作为现代工业原料基地的条件。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利用山西大同煤田高岭石质煤矸石,生产出了具有高技术性能的硅酸铝耐火纤维及其制品。经权威机构检测,产品达到标准。用高岭石质煤矸石生产的硅酸铝纤维,以的特点,如色泽洁白、单纤长、渣球含量少、加热线收缩低等领先于同类产品。

在山西阳高县建立了以该项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大同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现建有两条连熔连吹干法成毯生产线,可年产硅酸铝耐火纤维毯1000吨,他异型制品300吨。1998年初,新建的生产线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当年新增工业产值451万元。1999年生产各类产品77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603万元,销售产品832吨,产销率107%,完成销售收入540万元,实现利税84.6万元。截至2000年9月,完成当年工业总产值65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0.4%。完成销售收入525万元,同比增长54%。

陕西省旬阳青铜沟汞锑共生矿浮选分离半工业试验研究

陕西省旬阳青铜沟汞锑矿床是大型汞锑共生矿山,汞的储量为,其矿床类型独特,在世界上尚属少见,为复杂难选矿石。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途径,进行了详细的条件试验研究,为该类型矿石的浮选分离提供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工艺流程,首次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试图利用选矿方法进行汞锑共生矿分离的技术难题。该工艺为:原矿—破碎磨矿—汞锑混合浮选(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二次扫选)—混合精矿脱—混合精矿选择性抑制—汞锑分离浮选(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三次精选)—汞精矿、锑精矿。最终获得了稳定指标:

原矿品位汞含量为0.65%,锑含量为2.0%;

汞精矿含汞65.0%,汞回收率82.17%;

锑精矿含锑55.0%,锑回收率90.11%。

陕西省旬阳青铜沟汞锑公司于1998年建成了一座日处理150吨矿石的选矿厂,1999年产值达1840万元,当年获利税898.08万元。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浮选分离车间

难浸高砷硫化物金矿细菌预氧化技术研究

以氧化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菌种的分离、筛选和驯化,选育出耐高砷的菌种。将氧化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混合使用,使包裹在含砷硫化物金矿中的金暴露后被浸出。驯化的系列菌种对含砷金矿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较快的分解速度。细菌对高砷金矿的氧化脱砷率达98%以上。经过较长时间试验和生产实际应用,证明其生化性能稳定,耐高温(45~55℃)和耐高砷浓度(30毫克/升),对高砷金矿的氧化能力强。

通过日处理1~2吨金精矿的半工业试验,解决了从小试到半工业试验过程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通过对多种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生产试验,稳定生产期金的浸出率达92%~96%,比直接氰化提高金的浸出率85%以上,提高的幅度较大。该工艺技术先进、合理,设备简单,容易作,对环境影响小。该技术适用于含砷25%以下的难浸金矿和金精矿的细菌预氧化处理。

该成果已应用于陕西和山东。目前已生产出黄金近500千克,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该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生产,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我国难浸金矿的开发利用。

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

细菌预氧化工厂全景

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有哪些2020

2、世界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2020年1月11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被人亲切地称为“天眼”。1994年,在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倡议下正式立项,历时22年建成。

“天眼”是全球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球面宽度为500米,一举刷新了阿雷西博天文台保持的350米纪录。据专家评估,“天眼”的综合性能是阿雷西博的10倍,甚至还能搜寻到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信号。

“天眼”在研究射电天文学、大气科学、雷达天文学等方面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20年12月,曾经全球的阿雷西博天文台一夜之间坍塌,全球有能力将测控区间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的天文台,只剩下“天眼”了。

3、世界首座高铁跨海大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一直以来,被称为“基建狂魔”,一些海外专家团队搞不定的工程项目,在工程师的坚持不懈下一一实现,惊艳了全球,比如赫赫有名的港珠澳大桥。而今年,又为世界桥梁领域添了一里程碑式工程——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球座高铁跨海大桥,它全长20.3公里,主跨400米,目前已经完成了封顶作业。另外,它的设计行车时速达350公里,刷新了世界桥梁记录。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预计2022年正式通车,这个基建大神,又要惊艳全球了!

4、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

2020年6月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试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标志着初步掌握了超高速列车的设计能力。

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高铁的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民航飞机一般在800-900公里,设计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可以填补它们两者之间的这段速度空白区间,提供更加灵活的出行方案。

高速磁浮在时效性、舒适性、性价比方面优势明显,市场潜力不容小觑。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

1994年,北斗项目正式启动,一开始打算和欧洲的伽利略合作,不料对方收了钱却封锁技术。孙家栋等院士一拍桌子,这口气不能忍,我们自己做!前后花了26年的时间,北斗人研发芯片开发系统,打造出全球最的导航系统。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人迎来属于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有137个和地区与北斗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

北斗导航系统度可以达到20cm以内,远超美国的GPS。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自带短报文通信功能,极端条件下手机无法使用,可以利用该功能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也是GPS不具备的。

6、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模拟千万核心并行运算

超级计算机是衡量一个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都把它视为国之重器。历史上我国曾长期扮演陪跑的角色,没有任何话语权。为了补齐这一短板,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才自主研发,神威·太湖之光就是最典型的一台创造的超级计算机。

神威·太湖之光由40个运算机柜和8个网络机柜组成,它的运算能力高达每秒12.54京,曾连续4年斩获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在舞台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2020年7月,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性原理计算模拟。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借助当代的计算方法和世界高性能计算平台,大体系、长时间的高精度性原理材料模拟已成为现实。

7、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研发完成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各国开始寻求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发电。相比之下,核电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转化率优势明显。不过,安全问题一直是核电绕不开的技术焦点,而率先攻克了这一难题。

2020年9月28日,电力投资宣布,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接下来将进入商用环节。据悉,“国和一号” 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理念,单机功率达到150万千瓦,代表目前全球的核电水平。

“国和一号”预计每小时可以为电网提供150万度电,一年算下来单台机组可以满足2200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900万吨。

8、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

传统计算机使用二进制,也就是0和1,在运算一些极其复杂的科研项目时效率特别低。因此,量子计算机应运而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高进制的处理器,通过控制光量子提高运算速度。

2020年12月4日,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传来一个好消息,自研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问世,刷新全球量子计算的速度记录。在此之前,这项记录一直被谷歌的“悬铃木”保持。

以经典的计算玻色采样问题为例,处理100亿个样本,九章只需要10小时,而谷歌“悬铃木”需要20天。

9、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

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环流器二号M装置在成都正式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核聚变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

什么是核聚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小质量原子聚合成一个大质量原子,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太阳的工作原理。理论上只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就可以模拟出一个“人造太阳”。

当然了,这个技术门槛相当高,需要满足三点:一是温度超过一亿摄氏度;二是密度足够高;三是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被约束足够长时间。而我国自主设计的新一代托卡马克装置同时满足了三点要求,因此它的首次放电,意味着人离“人造太阳”不远了。

10、嫦娥五号成功采样月球样本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它肩负着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完成历史上次月表取样返回。在此之前,全球只有美国和做到了。

12月2日,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采样和封装,成为全球第三个攻克这项技术的。当鲜艳的闪耀在月球表面的那一刻,无数国人热泪盈眶,这一刻等太久了。

科技创新十大成果

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是:

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6月11日,航天局在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据悉,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3年全面启动论证,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历经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阶段,工程任务按顺利开展。

2、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和10月16日,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相继发射成功,顺利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神舟十三号入轨后,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3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其间将开展机械臂作、出舱活动、舱段转位及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3、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下午于美国密苏里州圣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人员引入了一个系统的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系统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研究团队有效模拟了一个深度为10x10 (1+40+1)随机量子电路。与谷歌量子计算机“悬铃木”200秒完成百万0.2%保真度采样任务相比较,“顶点”需要一万年完成同等复杂度的模拟,该团队SWQSIM应用则可在304秒以内得到百万更高保真度的关联样本,在一星期内得到同样数量的无关联样本,一举打破其所宣称的“量子霸权”。

5、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能量光子

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合作组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光子,这是人类迄今观测到的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通过3篇《自然》论文和1篇《科学评论》论文,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据悉,此次研究采用的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定年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为珍贵地外样品年代学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7、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从而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4月15日,由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项目的成功实施,还带动了我国高端氦螺杆压缩机、低温换热器和低温阀门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一批高科技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相关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在我国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的低温产业群。

9、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研究,发现被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超级害虫”烟粉虱,具有一种类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本领:其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相关科研成果3月25日在线发表于《细胞》,并作为《细胞》封面文章于4月1日出版。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10、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量子不可克隆定律赋予了量子通信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安全性。而这一定律也决定了光子传输损耗不能使用传统的放大器来克服,使得远程量子通信成为当今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难题之一。量子中继和可移动量子存储是实现远程量子通信的两种可行方案,其共性需求是高性能的量子存储器。在量子中继方面,已有实验研究都聚焦于发射型存储器的架构,无法同时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式复用这两个关键技术需求。

可移动量子存储方面,上光存储的时间最长仅1分钟,无法满足可移动量子存储小时量级存储时间的需求。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研制出高性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一种基于吸收型存储器的多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相关成果于4月22日和6月2日分别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科技成果转化名称 转化结果(提示:转化结果可填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解决生产环节关键问题)等。) 转化时间 成果来源(提示:成果来源可填具体项目、专利、购买的技术名称等。)

附件说明: (1)新产品可从如下方面提供附件材料:新产品证书、生产批文(类的)、销售合同、订单、销售、检测报告、企业标准等一种或多种材料。 (2)新设备可从如下方面提供附件材料:则用该设备说明书、设备备案文件、等证明。 (3)新技术应用可从如下方面提供附件材料:多个使用单位的推广应用证明、解决产品性能质量或生产效率问题情况等。 (4)样品/样机可从如下方面提供附件材料:检测报告、毒理报告、用户报告,说明书等[附件类型为: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应用、样品/样机、其他 五个类型。

改革开放后的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基础科学研究(973)、高技术研究(863)、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顺利实施一系列发展,建立了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推动科技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使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形成了包括大科学装置和仪器、重点实验室、科学数据库文献库、行业技术平台、企业技术中心等较完备的科研条件。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503个,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工程实验室217个,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科研硬件设施得到持续改善。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12月15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也是人类时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开探测工作。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探月任务成为科技工业综合实力的一次完美展现。准时发射,入轨,稳定落月,创新探索,嫦娥三号的每一步都代表着航天新的进步。探月工程副总指挥许达哲说:“美国和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都经过了20次以上的任务,我们是用三次就实现这样一个目标。”2013年夏天,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实施了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标志着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技术已经成熟,我国将就此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1.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神舟十号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12月15日,“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

2.中科大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光速的10000倍)相距遥远的两个量子会呈现关联性,影响其中一个粒子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反应,这就是被爱因斯坦称为“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纠缠。

3.成功研发世界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团队研发出世界个半浮栅晶体管(SFGT),这是我国微电子器件领域首次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7年达17606亿元,是19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达到20.3%,超过同时期GDP年均增速(现价)5.3个百分点,为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按汇率折算,我国研发经费总量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并于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目前每年对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超过六分之一。

科技成果转化

我部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年来加大了资源利用技术、工程勘查施工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部门特色的先进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带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化。新型中空玻璃专用分子筛生产新工艺

国内目前的中空分子筛沿用传统的3A分子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中空玻璃行业的要求。通过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粒径中空分子筛新工艺和新产品(IG-3A)。该产品的粉尘25微克/克,粒度小(0.6~0.85毫米),粉尘和强度指标均优于普通3A和进口产品。IG-3A分子筛采用多种粘结剂混配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小粒径分子筛成型的技术难题。利用独创的表面活化处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表面硬度,降低了产品粉尘。

IG-3A中空玻璃分子筛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通过工业试验产品的初步销售,目前已占领国内40%的市场,为降低中空玻璃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新型中空玻璃行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产品成本7000元/吨,售价按13000元/吨计算,吨产品利润达5000~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IG-3A分子筛

矿物纤维替代部分木浆造纸试验及产业化研究

以云南省的硅灰石为原料,通过超细粉碎、改性复合,然后将矿物纤维与植物纤维以不同比例混合,抄造出书写纸、胶版印刷纸、铜版原纸和灰底白板纸。印刷试验表明,纸张适应性良好,且纸品中灰分达28%~33%,留着率61%~75%。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矿物复合纤维材料与植物纤维一起,构成了新型的植物纤维-矿物复合纤维网状结构,矿物纤维在纸品中不只是简单的填料,而是以功能材料形式存在的。该项技术大大节约了森林资源,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具有良好的效益与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已实现了5000吨/年的产业化规模,产品先后成功地在全国5~6家造纸厂推广应用。2000年被计委列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

添加矿物纤维抄纸图

矿物纤维与植物纤维结合图

四川冕宁稀土矿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

四川冕宁稀土矿是我国第二大轻稀土矿床。然而,现有的稀土采选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选矿工艺不合理,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选矿回收率低,矿石中各种伴生组分也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该项目通过对矿石工艺矿物学、选矿工艺技术、环保工程技术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了矿石的磨矿分级、分级分选、优化浮选和有效综合利用工艺技术(表5),解决了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工艺技术问题,为将冕宁稀土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表5四川冕宁稀土矿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及其技术指标

以建一座年处理原矿15万吨(500t/d)规模选矿厂计,按磨矿脱泥-全浮选工艺流程回收稀土矿物,优先浮选重选流程综合回收萤石和重晶石,技术经济初步分析表明:选矿厂投资1035.94万元,年产值为3793.344万元,年税后净利润为1011.29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半年,投资静态收益为200.67%。

海泡石长效肥试验研究

施用海泡石长效肥的菊花的长势明显优于对照物

海泡石是2:1型结构的粘土矿物,能使土壤中的钾、铵离子进入其矿物晶架构造的空穴中,或堵塞于晶层之间再成为吸附离子,被称为“缓效性钾”和“迟效态铵”,从而增加了土壤钾、氮的潜在供应能力。因此,海泡石是一种环保型矿物。以海泡石粘土配制的肥料可以降低化肥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是一种环保型肥料。湖南省海泡石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有145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90%以上。但海泡石矿石品位低,海泡石含量仅为25%左右,由于提纯工艺复杂,且污染环境,至于在工业上不能应用。本项研究发掘了它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原矿简单加工即可,加之海泡石矿山就在农业发达区,更能显出其潜在的价值。

通过1996~2000年5年累计近2万亩(1333公顷),主要是水稻,其次是棉花,少量花卉、蔬菜的盆栽,小区、大田等对海泡石长效肥的试验和,研究表明,施用海泡石长效肥能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保水期增加15天左右,使碳铵长期(2年以上)不结块,水稻、棉花增产12%左右,菊花单枝绿叶数增加15.1%,叶度提高28%,辣椒增产16%;对沙性(化)土壤能增加粘粒,有较好的改良作用,作物增产更为显著。

施用海泡石长效肥的禾苗(左)长势、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作物(右)

CG1900型管冲抓施工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

CG1900型管冲抓钻机主要由搓管机、套管、冲抓斗、冲击钻头、环形修孔钻头和配套的SM-860吊机底盘等组成。整套设备可完成管护壁冲抓成孔作业,施工口径φ1500毫米,施工深度50米,样机配φ1200mm套管,可完成直径为φ1200毫米的桩孔施工。通过更换不同规格卡瓦和套管还可施工φ1000毫米、φ1100毫米、φ1300毫米和φ1400毫米口径的桩孔。利用搓管机的往复搓动,使钢套管与土层间的摩擦阻力大大减小,边搓动边压入,同时利用冲抓斗挖掘取土,直至套管下到桩端持力层为止。挖掘完毕后测定孔深,并确认桩端持力层,然后清除孔底虚土。成孔后放入钢筋笼,放置灌浆导管,边灌注混凝土边起拔套管和灌浆管,成桩。施工过程中用套管护壁不用泥浆,是一种无污染、无噪音、无振动的环保型施工工艺法。

φ1200毫米钢管及套管

该项成果在广州市宝华路宝华大厦和广州市万景德商住楼等多项基础工程施工中应用,创产值近千万元,给施工单位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CG1900搓管机主机

PZ系列组合牙轮钻头及其嵌岩技术

PZ系列钻头及其嵌岩技术的研究,主要从岩石物理机械性质分析及钻头碎岩机理入手,定量确定各种规格单牙轮上所需要的钻压值,进而计算出每个钻头所需的钻压。根据牙轮转速值确定每种规程PZ钻头转速值,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的钻压和转速等合理钻进规程以及钻具组合和设备配置,对指导钻头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PZ系列组合牙轮钻头及其嵌岩技术的核心是:研制直径从φ350~φ2800mm适用于基岩钻进的PZ系列钻头:提供一整套PZ系列钻头嵌岩钻进工艺技术。

PZ系列组合牙轮钻头及其嵌岩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井及高层建筑、桥梁、港口、码头、电站等设施建设中的基础施工领域。PZ系列钻头是嵌岩钻孔灌注桩施工中一种先进、高效、低耗的碎岩机具。在短短七年中,共生产销售各种规格钻头3500余只,完成基岩工作量30余万米,创毛收入7000余万元,其中外汇收入15万美元,经济效益可观。用户遍及地矿、冶金、有色、煤炭、水电、建筑、铁道等部门,部分产品打入市场,在、非洲、南美等工程施工中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PZ系列组合

尾矿微晶玻璃生产工艺研究

攻克了尾矿微晶玻璃工业生产中的诸多技术难关,为尾矿微晶玻璃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在南京梅山铁矿投资建设的年产5万平方米尾矿微晶玻璃工业性生产线,为本项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地、工业生产工艺技术参数和科学依据。经贸委、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和矿业联合会已在梅山实施“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实现无尾矿矿山工程”。

以梅山铁矿尾矿为原料的部分尾矿微晶玻璃样品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现代科技成就的例子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0万度的电能。

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的英文简称。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颗爆炸成功。1952年颗轻核聚变的爆炸成功。1954年,建成世界上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用洲际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个脚印。1971年,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台激光器,它用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0世纪科技发展带给21世纪的遗产将包括科学的全球化、化,的科学化,科学的交叉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技术与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世界和平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等。有了这些基础,人类可以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评论家林思云曾经说人非常缺乏理性的思维,甚至一个成年人的理性还不及西方十岁孩子,话说的是不好听而且也过火,可是也还是有相当部分道理的。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人有以下问题:

,经验主义,以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经历经验来看待所有事物。这里我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最近被热炒的狼爸萧百佑先生。一个是仁创的秦升益先生。萧从小被母亲打骂,后来他对他的孩子延续了这套做法,可喜的是今天他和他的孩子们都能成才这当然很好,但他要认为这种方法是最值得推广的,那就错了。即使他不是个人过于骄傲,我认为也有经验主义之错,每个孩子的情况都有不同,这套方法能否在别的孩子身上都成功,我不敢奢望太多。自古以来,在父母极度严厉管教下成才的例子不是没有,不过不是全部。又有多少人在父母过于严厉的管教下出了这样那样心理问题,或者和父母冲突不断家庭并不幸福。

秦升益从一个家境的山区孩子成为科技企业家值得敬佩。他要说过去的苦难经历成就了他的人生我可以接受,但要说苦难是所有人的财富我万不能苟同。 人说如今的小小公主是什么温室花朵,话没有说错,可是又有没有想到过野外也有多少野花野草挺不住暴风雨的吹打而枯萎呢?有名人说平静的湖水练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选不出时代的伟人。可是他有没有想过多少人在激流中翻船丧命,乱世中有多少人迫于生计而沦为山贼强盗什么的。像亲从逆境中已经走过来走出一片天地的人当然素质是不错的,可是还有多少人在苦难中变得沉沦麻木,积劳成疾,脾气古怪,甚至铤而走险害人害己。世界残疾人这么多,可是张海迪,海伦凯勒之类毕竟还是极其个别。外界客观环境只是一个虽有影响力但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正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具备中等程度(仅仅是中等程度,不能过度强调)的毅力耐力以及勤俭,上进的意识当然重要也是必须的,但如何科学培养却不简单。

经验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可是如果要纯粹以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经历经验去概括所有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二,看问题只知道表面和冰山一角,而不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百般期望有美国人那样很多家庭花园洋房的生活,可是却根本不会思考为什么美国会有这样的条件而没有。很明显非常的人多地少,而美国地广人稀。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演讲《智慧是什么》中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我认为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人们,造成的精神缺陷就是:对既成思想不思考,甚至主动拒绝思考。而我们周围许多人就是无知,当然就更不可能懂得思考是什么。

第三,一味从个人主观意愿出发,而不顾及实际,不敢面对现实,喜欢精神胜利。比如如今,已经是,,。可是某些人意的,言论,除了进一步加深中蒙,之间,互不信任。更加促使它们投向,美日,这样对,中,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第四,盲目随大流,缺乏个人主见。但是并不是越多人肯定的东西就一定越正确、当年所有人都认为宇宙是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坚决反对这样错误的说法,结果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康熙帝决定撤除三藩统一全国时,大臣们大多数都反对,但康熙最终还是听从明珠等少数人的意见,以铁腕统一了全国。过去那套封建糟粕,比如什么女人三从四德等,可是当年绝大多数人还不是把这些吃人的东西当真理不容置疑。

萧,秦二位先生都还是有一定文化,深度的人,如果他们都还有这样那样问题那更不要说绝大多数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了。

听一听各位看法?

1.光电子信息产业

在本世纪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21世纪将把光、电、声、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综合开发利用,形成包括光电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纤系统、 全息图像、光是集成电路、光计算机等基本内涵为新一代光电子信息产业。这一新产业将全面更新现有的各类信息手段,以适应人们对信息的最广泛的需要。

2.软件产业

在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处理业务将空前活跃,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业的成长将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个领域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将普遍建成并广泛应用;基本软件、应用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等软件产业,并在经济发展和安全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3.智能机械产业

在21世纪,传统的各种机械工具将广泛地与微电子、光电子和人工智能机械产业。这个产业提供的智能机器人、智能计算机、智能工具(智能汽车、船舶、火车、飞机、航天器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化工厂等等,不仅在体力上, 同时也在脑力上部分替代人类的各种劳动,使人类的智能获得新的解放,从而人类可以开展更富创造性的工作。

4.生物工程产业

以现代生命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基础,到21世纪将逐步形成以动植物工程、物及、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生物芯片及生物计算机等为基本内涵的生物工程产业。这个产业将改造和创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5.生物医学产业

在疾病诊断、医疗手术、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器(心、肺、肾、脾等)、骨骼、血管、知觉(视、听、嗅、味、触)的移植和再造技术, 从而使新的医疗技术达到能对人体各单位进行有效替换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医学产业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6.超导体产业

下个世纪,超导体产业将崛起。超导材料的某些独特性能将改变传统的若干概念和理论。超导电机、超导输电系统、超导储能装置、超导磁浮列车、超导计算机、超导电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将大批地实用化、商品化,从而改造现有的强电、弱电、微电、光电等整个技术格局。

7.太阳能产业

21世纪,人类将面临能源紧缺的困境。除寄希望于核聚变能源之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太阳能技术、研制和生产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和存贮装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无污染的太阳能,建立起高技术的太阳能产业。

8.空间产业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亿美元的空间活动经费,为21世纪的空间产业奠定了知识和技术基础,包括卫星发射、载荷搭载、太空旅行等空间商业活动和服务,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洁净的太空特有的环境进行科学试验和高精尖产品生产,这些将成为下个世纪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在地球圈外开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采掘新的资源,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空间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批目标。

9.海洋产业:

目前,人类最多只能下潜到200多米深的海区, 对海洋深处的状况知道得很少。21世纪,人类在地球之外扩展高边疆的同时,也能在地球之内扩展低边疆。可以相信,人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资源密集的低疆域获取的效益,会比从资源离散的高疆域获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极开发,海水利用、深海采矿、海底城市建设等将成为下世纪海洋产业的基本内涵。

的不得分不分的部分的主板的大的变化幅度个好人还不够热负荷人格和任何个人和任何人还有饭店宾馆的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反复和宣布恢复该不会过分保规部发布会发给你学习下半年的发挥你的性格改变那个的不合格和那个你换个德国和他的号特点和探讨特好突然会让他很认同和身体一合计数南方女孩叫人生几何数额是抬举他空间而健康色系人家女色儿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