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公性俭厉》选自记载汉到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世说新语—政事第三》,编者是刘义庆(403-444),他是南朝·宋的文学家。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翻译吧。
陶公节俭文言文翻译_陶公节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陶公节俭文言文翻译_陶公节俭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陶公性俭厉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翻译:
陶侃性勤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的官史时,命令建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注释:
陶公:陶侃的敬称。陶侃(239-334),东晋人。官至荆、江两州刺史。
性:性格
鱼梁吏:管理渔业的官吏。
荆州:荆州刺史。
检厉:认真,严肃。
勤:勤勉。
敕:命令。
悉:都。
录:收集。
咸:都,完全。
正会:农历正月初一。
值:适逢;正当......的时候。
始:刚刚。
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除:台阶。
犹:仍然。
阶:官度。
桓宣武:即桓温。
伐:讨伐。
装船:修造船只。
发:征发,调集。
取:拿取。
仍:因而,于是。
当足:用坚硬的竹根当作竹嵩的铁足。
超:越级升官。
以:任用。
鉴赏
陶公生性检厉,是严肃认真,办事勤勉的人。
本文述说的是陶侃为官节俭、使物尽所用的故事。
体现了陶侃节约的品质。
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仔细,考虑长远 ,要顾全大局。
1. 文言文“陶公二三事”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出自】世说新语之《陶公性检厉》
【原文】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
1. 陶公:陶侃的敬称。
2. 检厉:认真,严肃。
3. 勤:勤勉。
4. 荆州:荆州刺史。
5. 敕:命令
6. 咸:都。
7. 正会:农历正月初一。
8. 值:正赶上,正遇上
9. 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10. 除:台阶。
11. 都无所妨:行人上下完全没有妨碍。
12. 录:收集
13. 厚头:近根部的竹头
14. 桓宣武:即 桓温。
15. 发:征用
16. 仍:因而,于是。
17. 当足:用竹篼当作竹嵩的铁足。
18. 超:超过。
19. 两阶:两个等级 (阶:官级。)
20. 悉:全部
21. 正会:正月初一
22. 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23. 除:台阶
24. 尝:曾经
2. 文言文王献之二三事翻译
原文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翻译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 “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桓温曾经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花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3. 文言文,,,,陶公的
陶公性检厉阅读(2013中考)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2分)(1)咸不解其意。
咸:(2)值积雪始晴。值: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译文: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3分)阅读14.(1)全,都 (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行)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译文: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
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正 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
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 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
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 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4. 文言文,,,,陶公的
陶公性检厉阅读(2013中考)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咸:
(2)值积雪始晴。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阅读
14.(1)全,都 (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行)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译文: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 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 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 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5. 翻译文言文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发,换到几担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也都不欠缺.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6. 陶公翻译与赏析
【原文】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
乃超两阶用之。 【注释】 陶公:陶侃的敬称。
陶侃(239-334),东晋人。官至荆、江两州刺史。
性:性格 鱼梁吏:管理渔业的官吏。 荆州:荆州刺史。
检厉:认真,严肃。 勤:勤勉。
敕:命令。 悉:都。
录:收集。 咸:都。
正会:农历正月初一。 值:适逢;正当。
的时候。 始:刚刚。
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除:台阶。
犹:仍然。 阶:官度。
桓宣武:即桓温。 伐:讨伐。
装船:修造船只。 发:征发,调集。
【翻译】 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
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7.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8. 陶母湛氏 文言文 求翻译
陶公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
他家中极为,与母亲湛氏住在一起。距他家不远的范逵一向很有声名,被选拔为孝廉,有一次他路过陶侃家投宿。
当时连日冰雪,陶侃家一无所有,但范逵的马匹随从很多。陶母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当设法招待。”
湛氏的头发长得拖到地上,剪下做成两段发,卖去后买了几斛米,又砍下家中几根屋柱,全都劈开当柴烧,还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为马料。到傍晚时分,便准备好了精美的食物,范逵的随从也都供应充分。
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干口才,又对他深厚的情意感到过意不去。第二天早晨离去时,陶侃追随相送不肯停止,送了将近一百里路。
范逵说:“送得很远了,您应该回去了。”陶侃仍然不肯返回。
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到洛阳之后,我一定替你美言扬名。”
陶侃这才返回。范逵到洛阳后,向羊晫、顾荣等人极力赞扬陶侃,陶侃于是获得了极好的声名。
9. 记王公二三事古文什么意思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明】崔铣【原文】公一女(1),嫁为畿辅某官某妻(2)。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3),恚而语女曰(3):“而翁长铨(4),迁我京职(5),则汝朝夕侍母(6);且迁我如振落叶耳(7),而固吝者何(8)?”女寄言于母(9)。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10)。
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11),出,驾而宿于朝房(12),旬乃还第(13)。婿竟不调(14)。
公为都御使(15),与太监某守辽东(16)。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17)。
后公改两广(18),太监泣别(19),赠大珠四枚(20)。公固辞。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21)。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22),某得八焉(23),今以半别公(24),公固知某不贪也(25)。”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26),纫之(27)。后还朝(28),求太监后,得二从子(29)。
公劳之曰(30):“若翁廉(31),若辈得无苦贫乎(32)?”皆曰:“然(33)。”公曰:“如有营(34),予佐尔贾(35)。”
二子心计(36),公无从办(37),特示故人意耳(38)。皆阳应曰(39):“诺(40)。”
公屡促之,必如约(41)。乃伪为屋券(42),列贾五百金(43),告公。
公拆袄,出珠授之(44),封识宛然(45)。[1] 作品注释(1)公:指王翱。
(2)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三辅。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
某,前一个代官职,后一个代其人姓名。《明史·王翱传》:“婿贾杰官近畿。”
(3)固:副词,坚决,坚持。不遣:不让回娘家。
遣,打发走。(4)恚:怨怒。
语:告诉。这一句意谓你父亲为吏官。
而:你,代词。翁:父。
长:长官。这里用为动词,做……长官。
铨: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由吏部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故吏部亦称“铨部”,其长官称尚书。
(5)迁我京职: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迁:古代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
(6)则:连词,那么。汝:你。
朝夕:天天,时时。(7)且:连词,况且。
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振落叶: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
振,摇动。耳:而已,罢了。
(8)而:可是。固吝者何: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
固,坚持。(9)寄言:寄语,托人带话。
(10)白:告诉。(11)案:几桌,此指餐桌。
一说,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12)驾:坐车。
朝房:官吏上朝前停留休息的房舍。(13)旬:十天。
乃:才。第:府第,王公大臣的住宅。
(14)竟:终于。不调:没有调职。
(15)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都,总。
御史,明清是监察官吏的官,属都察院。(16)太监:自唐以后,为宦官之通称,专为在宫廷内侍奉及其家族。
明代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辽东:明朝在今辽宁省内设辽东都指挥司,防守边境。
(17)甚相得:相处得很好。相得,互相投合。
(18)改:改任,改换官职或另任某官。两广:广东和广西两省。
王翱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时在1452年(代宗景泰三年),时年六十九岁。(19)泣:小声地哭。
(20)枚:本义为树干,引申为计量单位,犹“个”、“颗”等。(21)是:指示代词,这,指大珠。
贿得:通过得到。贿,贿赂,这里指接赂,用作“得”的状语。
(22)先皇:先朝。先,对已者的尊称。
此处指明成祖或明宣宗。颁:赏赐。
僧保:人名,不详。货:买。
西洋:泛指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半岛、东非等地。明成祖时,曾命郑和等七次下西洋。
于:给。侍臣:左右的近臣,包括太监。
(23)某:自称之词,指代“我”。焉:语气助词。
(24)别:赠别。(25)固:副词,本来。
(26)内:同“纳”,放入。著:“着”的本字,穿。
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27)纫之:意谓把珠缝在披袄中。
纫:缝。(28)后:后代,此处指太监的继承人,过继之子或养子。
(29)从子:兄或弟的儿子、侄子。(30)之:慰问他们。
(31)若,你们,代词。(32)得无:犹言“莫非”、“恐怕”,表示对事实的测度。
苦贫:苦于贫穷,为贫穷所困。(33)然:表应对的副词,常单独成句,可译作“是的”,“对”。
(34)营:经营,置办,指做生意或买房产等。(35)予:我,代词。
佐:辅助,帮助。贾:同“价”,钱。
(36)心计:心里盘算。(37)无从办:无法办到。
(38)特:副词,只,不过。故人:旧友,老朋友。
(39)阳:同“佯”装,伪装。(40)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顺从。
犹“是”,“好吧”。(41)如约。
按照约定的办。如,依照。
(42)乃:于是,就。副词。
伪为屋券:造一张买房子的契约。为,动词。
券,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
(43)列贾:开列的价格。五百金:五百两银子。
金,古代计算货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来以银子为货,银一两称一金。
告公。(44)授:给予,交给。
(45)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识,同“帜”,标志,记号。
宛然,依然。作品译文王公有。
陶侃年轻时担任掌管渔业的官,曾把一罐腌鱼(打发人去)送给(他)母亲吃。母亲封上腌鱼,交还送来的人,回信责备陶侃说:“你是官吏,把公家的动西送给我吃,(这)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对你)的顾虑。”
希望采纳,谢谢。
注:这是我手打的!!!!
1. 世说新语·政事 (16)阅读 政事第三之十六、陶公检厉
(原文)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
(译)陶公(陶侃)生性检点严肃,勤于政事。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船官把锯下的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无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陶公的意思。后来正月,厅堂前的台阶上下雪后很湿,于是全用木屑盖上,一点儿不碍事了。官府用竹子,命令把厚竹根都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桓温)伐蜀时,造船用的钉子都是竹根做的。又有人说,陶公曾经征用竹篙,有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起,用竹根当了篙头,于是这个官吏就被连升了两级使用。
2.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文言文中表现了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你奉上一个语文老师的解答,应该没有问题,祝你进步!
陶公“节俭,勤勉”,办事认真严格,日常工作非常勤勉.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一片泥泞.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3.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则【2013年·天津市中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②正会,元旦。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咸不解其意 咸: (2)值积雪始晴 值: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译文:
16、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3分)
【参】
14、(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分)
15、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人)一点也不受妨碍。(2分)
16、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3分)
【参考译文】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较大的竹块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点评】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第二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陶公性检厉①,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⑥,乃超两阶⑦用之。
(节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①陶公性检厉,陶公即陶侃,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任荆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检厉,方正严肃。②正会,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音zhēnɡ。③听事,官府办公的厅堂。④厚头,厚实的竹根。⑤桓宣武,即桓温。⑥仍当足,于是用竹根来替船篙的铁篙头。仍,因而,于是。⑦阶,指古时官员的级别。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 是 悉 用 木 屑 覆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敕船官悉录锯木屑 录: (2)咸不解此意 咸:
(3)装船,悉以作钉 装:
1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2、陶公“性检厉,勤于事”在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体现的?
答:
13、陶公的事迹对我们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答:
【参】
9、于是/悉用木屑覆之
10、(1)录:收集;收藏;(2)咸,都;(3)装:安装;修造。
11、文章主要内容是写陶公严肃认真,办事勤勉。
12、主要通过三件体现:一是担任荆州刺史时收集木屑后用它铺台阶的事;二是收集竹头后用它做竹钉的事;三是提拔办事勤勉的官员的事。
13、开放题,内容积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陶公(侃)办事认真严格,对政事非常勤勉。他做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官收集锯木屑,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正遇上久雪初晴,厅堂前的台阶下雪之后还很湿。于是用锯木屑铺在上面,人来人往,丝毫不受阻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都用这些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4. 文言文《陶侃检厉》阅读加翻译
陶侃性情俭省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监造船只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不论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除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总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来,(以至于)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温伐蜀,把战船组装起来的时候,都用这些竹头作钉。
又传说,陶侃曾征调当地竹篙,有一位官员把竹子连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铁箍,陶侃就把他提升两级加以重用。
5. 陶公节俭翻译出于世说新语
一、原文: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
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二、翻译: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三、点评: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我是用心答题的!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采纳为满意,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6. 陶公饷母(《世说新语》)(6分)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
小题1:曾经 写信 (2分)
小题1:不但(对我)没有好处,反而增加了我(对你)的忧虑。(2分)
小题1:陶母自己清正廉洁,要求儿子很严格,培养了儿子的廉洁品质。(2分)
小题1:理解文言词汇考点。学生对古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应加以掌握。这里“书”名词用作动词,写信 。小题1:翻译文句考点。学生突破重点词。这里应注意对“益”“增”的理解小题1:这里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此处,陶母是一位清正廉洁,要求儿子严格的母亲。
7. 陶公节俭翻译出于世说新语
一、原文:
陶公性检厉,勤于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二、翻译:
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官府用的竹子,陶侃总是命令把锯下的根部收集起来,堆积得像山一样。后来桓宣武征伐蜀地,把战船组装起来时,都用这些竹头来做竹钉。
三、点评: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我是用心答题的!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采纳为满意,如果有疑问,请补充。
陶侃性格仔细认真,做事勤俭。担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收藏全部锯下来的木屑,不限多少。他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意图。后来年初一时,恰遇长时间下雪刚开始放晴,处理政事的大厅前面的台阶下雪后还是湿的。于是都用木屑盖上,完全没有妨碍。凡公家用竹,(陶侃)都命令把锯下的竹头收集起来,堆积如山。后来桓宣武(温)征伐四川,修造船只时,用来做竹钉。又听说陶公曾经就地征用竹篙,有一个官吏把竹子连根拔出,用根部来代替镶嵌的铁箍。他就让这个官吏连升两级,加以重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