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建的书院 范仲淹建的书院在哪里

游戏测评 2025-04-18 10:16:42

四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范仲淹建的书院 范仲淹建的书院在哪里范仲淹建的书院 范仲淹建的书院在哪里


范仲淹建的书院 范仲淹建的书院在哪里


所以,《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1998年邮电部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què)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创办原因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第三,禅林制度的影响。出于僻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五代及宋初的书院也大多建于山林名胜之中。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僧讲和俗讲的讲经方式,书院教学的讲义和语录等形式,也是来源于禅林制度。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的教学研究场所。

书院地位

应天书院是古代书院中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四大书院之首。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校)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学术思想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先后有主盟北宋文坛的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曾巩等人,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等,皆毕业于应天府书院。撇开论资排辈,单就开学术风气之先及荐拔人才而论,范仲淹的宋学开山地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范仲淹曾讲学于哪个书院

应天书院。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进应天书院学习,后中甲科蔡齐榜进士九十七名。

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丧守制商丘,时任应天府知府的晏殊聘请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敦劝徒众,讲习艺文。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还《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

应天书院介绍: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应天府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学府,同时也成为古代书院中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范仲淹创建的花洲书院为什么没有列入北宋书院?

这是因为范仲淹本人在北宋的时候,官职地位很低,所以很少有贵族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因此就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范仲淹创立的花洲书院只是在教育方面的一种展现。大家都知道当时的宋朝文学成就是很大的.比如“唐宋八大家” 而且在当时文学形成一种新的学术叫词

所以说花洲书院在当时只能代表教育学问,并不能代表学术。故在当时称不上名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范仲淹和北宋的统治者的政见不同,还有就是他们的利益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与应天书院沉淀千年的故事

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风雅;有一所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

古城,是商丘古城,城市历史2400年。宋代它名叫应天,明清时它叫归德。

书院,是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鼎鼎大名,当下中色彩模糊略显暗淡。

说到应天书院,古城人会马上说起范仲淹。

一个人和一个书院?抑或一个人的书院?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可替代书院千年时光?

曾有部电影《21克》,21克,说的是一个人灵魂分量。

天平上,什么样轻如羽翼的21克灵魂,能称量起另一端千年书院的沧桑分量?

曾觉个人力量渺小,“独木难成林,滴水不成河”,读到史书中的范仲淹,才感到一个人力量有时十分强大,强大到能够塑造一所书院一座城,能开一代风气,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范仲淹青年时代来书院求学,此地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范仲淹二次到应天书院时,已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有见识,有他,是书院的福气。而他又极想作为。于是,河南的读书人有福了,一代读书人有福了。

得了宜的,不仅仅是一个书院,是一座城。

得了宜的,不仅仅是豫地,是一个大宋。

◎应天书院原址已沉入水下

2016年8月21日,晨。赴商丘古城拜谒一座千年书院。

商丘古城南湖边,是一处幽静地。三面环水处,一座红墙院落静静伫立,这是复建的应天书院。

未进院落,先过水上一道白石小桥——状元桥。

过桥,进朱漆大门。迎面,坐北朝南是崇圣殿,供奉孔子及像。五开间建筑,颇壮观。两侧配殿,是范仲淹事迹展览馆。

崇圣殿后,是略小的一座单体建筑——应天书院大讲堂。为仿宋式建筑。

“应天书院大讲堂开设国学讲坛,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都曾来讲学。讲堂建设,对于完善书院讲学、供祭、藏书三大功能,有重要作用。”商丘市睢阳区宣传部副曹珂铭道。

复建的书院,其实仍未建完。

“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当初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重点工程,占地面积52亩,委托河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这是相关资料的记载。

未建完的应天书院,复建地址,也并非应天书院原址。

为何未原址复建呢?

“据明代嘉靖年间《归德府志》,应天书院旧址在‘州冶东北七十步’,‘南门外西’,‘半为城壕,半为民田’。”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文化学者孙纲说道。

孙纲带着我抵达原址所在地,来到古城南门外南湖边,站在彩漆长廊下,孙纲道:“原址一半就在眼前的水底,一半就在长廊所在地。”

原址所在地,离复建地址,直线距离500米。

水下书院原址,让人惆怅。吊诡的世事,留下这无地面遗存只余零星文字记载的历史真空,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状,与无法原址复建的书院,是共生的存在。

站在南湖边,闭上眼睛,想象应天书院曾有过的场景,它的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都去了哪里?

它的风云岁月、花开花落,它的琅琅书声的起起落落,它的青青子衿的翩然来去,都去了哪里?

复建书院环境很美,但少了历史的凝重,内容还显单薄。无论如何,应天书院大讲堂,还是让古今有了文化的交融,让观者与建筑有互动。

复建书院中,范仲淹史迹挖掘扎实。范仲淹到底和它有多深牵系与渊源呢?

◎范仲淹是个“模范生”

应天书院前身叫南都学舍,五代时商丘虞城籍学者杨悫创办。

南都学舍培养出名儒戚同文。杨悫后,戚同文执教,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急于用人,当年2月就开科考试,学舍考中进士多人。

“杨悫、戚同文早年聚徒讲学,开启了宋州(商丘古称)兴教重学风气,为北宋培养人才,为应天书院诞生奠定了基础。《宋史》云:‘北宋兴学,始于商丘’。”孙纲道。

宋真宗即位后,宋州升为应天府。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学生),“以金300万”,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学旧舍建屋150间。邀请戚同文之孙戚顺宾主持书院,声名远播。

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将所建学舍和书籍捐献,真宗嘉许,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书院锦上添花,成为北宋初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府书院挂牌两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了。

范仲淹是苏州人,年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姓人家,继父迫他学商贾技艺,但他只喜读书。

23岁时,范仲淹与继父家族脱离关系,来到应天府书院,断绝家庭供给,开始五年苦读岁月。

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苦读,成为范仲淹青春记忆中的主旋律。

古城也给了他甜蜜美好时光。“宋州楚丘李氏家族相中了他,他娶了前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为妻。他的孩子多生长于此,人称‘睢阳少年’。他的‘封地’也封在这里。至今虞城县利民镇还有‘范文正公祠’遗址等。”孙纲道。

苦读五年后,他中了进士,光明仕途打开,可以施展经天纬地之志了。

◎范仲淹成了“范”

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丧,他丁忧回到应天府。

地方长官是晏殊,聘请他为书院主持。范仲淹,其时已届“不惑”。

书院毕业生成了“范”。范率先明确了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确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推动宋初学术、书院学风转向“经世致用”,明确了学术、在书院中的位置。

范仲淹严格,“他常宿学中,读书寝室皆立时刻。夜课诸生……见有先寝者诘之。”“不能对,罚之。”他爱惜学生,“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讲师稽颖有外甥张方平,聪慧,家贫,范仲淹悉心栽培成才。张方平后来与王安石前后任宰相。“三苏”是张方平发现举荐的。苏轼敬重张方平,更为未见过范仲淹遗憾(范过世时苏轼才十五岁),他表示“愿做范文正公一个学生,列于其门下”。

山东泰山有学生孙复,两次来书院乞讨。范仲淹各赠一千缗,并赐《春秋》。得知他有老母患病,安排他在书院半工半读,月薪可养家。

十年后,孙复成为讲解《春秋》的,入皇宫为仁宗讲学。范仲淹见了感叹道: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生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他对寒门子弟极为爱惜,充满“共情”。这当然和他自己身世有关。

范上任第二年,学生王尧臣、赵槩考中状元和探花。后来两人出将入相。

“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北宋在、文学上有成就者,如富弼、张方平、孙复、石介、李觏、张载、文彦博等先后受教于他。

范仲淹以“睢阳学案”独树一帜,上承儒道墨法,下启程朱理学,倡导了北宋文化复兴,影响深远。

一边当,一边忙创作,他写《南京书院题名记》,与《岳阳楼记》并称,成为他一生“最早”和“最晚”的两篇记文,思想高迈,意境深远。

文中多“金句”,如“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还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之语。之后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记,可算肇始。

当忙创作,范仲淹还写出宏文万言《上执政书》,被《宋史》赞为“与诸葛亮《隆中对》同等价值的历史文献”,堪称“宋版”《隆中对》。

应天府书院,也是范的福地了。

◎书院的“后范仲淹时代”

范仲淹三年丁忧期满后离开,但他一直关注这所学校。

1035年(北宋景祐二年),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府学,正式编入官学系列。官府又拨给学田十顷,充作经费。民办学校,成了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了。

南京府学是名校,《宋史》中记载,从这里走出去而后留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

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以南京府学为国子监”。

这次升级,规格大大提高。它与东京汴京、西京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学府,成了全国的三所“国”字牌学府。

东京、西京国子监,招生门槛是“三公子孙”,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降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和庶人俊秀”,开辟了国子监招收平民子弟开端。

从孔子“有教无类”,发展到戚同文的“天下同文”,发展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再到“招收庶人俊秀”,巨大的教育进步,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北宋”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切,得益于古城,得益于应天书院,得益于范仲淹。

北宋覆亡,书院毁于兵火。

元初建归德府学和文庙,规模大减。明中后期的1531年(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蔡叆将王侑建的社学改为“应天书院”。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归德知府郑三俊,继承范仲淹的治学兴学精神,建成范文正公讲院,像范仲淹一样亲自执书讲学。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户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叶廷桂、大学士宋权等,都是他的学生。

1651年(清顺治八年),清 重新恢复范文正公讲院,侯方域撰写《重修书院碑记》。

1905年,清 废科举、兴学校,范文正公讲院变成“归德府中学堂”,“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清代,郑三俊等人,多次兴复范文正公讲院。范仲淹,某种程度上已化身为他们认识周遭世界的参照物。

当下古城的人,每个人内心保留一小块应天书院(范仲淹)的碎片,都是好的。应天书院和范仲淹,已是不可分的整体,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古城的人,熙来攘往于狭窄的老街,经行于水下的和岸边的应天书院,生生不息。这,就是此刻发生的历史。

范仲淹讲学的书院

范仲淹讲学的书院:应天府书院也叫睢阳书院,

它位于河南省商丘县城南,它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时期,官府开科取士,应天府书院人才辈出,这里的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然有五六十人。

宋真宗对此感到十分的震惊和佩服,于是就下令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把书院改名为南京国子监,成为了北宋的学府之一。

后来书院在应天府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进一步得到扩展。真正使应天府书院扬名的一位重要人物要数北宋家、文学家范仲淹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