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闻道龙标过五溪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是谁(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哪五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的龙标是谁(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哪五溪?)
龙标的解释(1).地名。即今 湖南省 黔阳县 。 南朝 梁 为 龙檦县 , 隋 属 沅陵郡 , 唐 武德 七年改名 龙标县 ,因 龙标山 得名。 明 屠隆 《彩毫记· 妻子 哭别》:“别亲知,走天涯,过 龙标 、 五溪 ,我怎顾得路崎岖。” (2).指 唐 代诗人 王昌龄 。 王 曾 左迁 龙标 ,为 龙标 尉,因称。 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 杨花 落尽 子规 啼, 闻道 龙标 过 五溪 。”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痛饮恕人容 水部 ,长吟怀古继 龙标 。” (3).犹龙榜、龙虎榜。 宋 张先 《天 仙子 ·郑毅夫移青社》词:“龙标名第 凤池 身,堂阜远,江桥晚,一见湖山看未徧。” (4).龙船竞渡时争夺的锦标。 清 陈梦雷 《吴门观竞渡》诗:“龙标摇落日,鼉鼓逐风湍。” 词语分解 龙的解释 龙 (龙) ó 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 动物 ,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龙舟。龙灯。龙宫。龙驹(骏马,喻 才华 出众的 少年 )。画龙点睛。龙蟠虎踞。 古生物学中指一些 巨大 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 标的解释 标 (标) ā 树木的末端,引申为表面的,非根本的: 标本 。治标不治本。 记号:商标。路标。标记。标志。 标尺 。标语。 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标明。标题。标价。标榜(原为揭示、表明;后引申为宣扬、吹嘘)。
闻:听,听见
道: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过:经过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全句: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诗歌,其中“龙标”指的是龙旗。龙旗在古代常用于表示皇权或将领身份,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权力和神秘力量的标志。在这首诗中,“过五溪中龙标”意为经过五个溪流之中,看见了龙旗,暗示诗人所到之处均为官府场所或权贵居所,与皇权和权力有关。
私以为此处""龙标扔指代地名,整句可翻译为"听闻你(王昌龄)在去龙标的路上,已经过了五溪".
如有异议,欢迎理性讨论.
龙标是唐朝的江南道辰州龙标县(大概是现在的湖南靖州、道通和贵州的锦屏、黎平、天柱这几个县的部分)。
左迁龙标:被贬为龙标尉;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追求理想向往光明。
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贬谪南岭。为表达对好友的同情和关心,以及对自己遭遇的伤感之情所做此诗。
漂泊的“杨花”与啼鸣凄凉的“子规”营造出一种愁苦,悲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明确了时令,点明主旨。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出自唐代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