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雪汉”一词源于汉朝,指因饥荒而不得不食用雪来充饥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饥荒频繁发生,给百姓带来难以名状的苦难,食雪汉就是这些悲剧的真实写照。
食雪汉:历史中的饥荒悲歌
饥荒的成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灾害、战乱、社会动荡等。在汉代,自然灾害尤为严重。据《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时期共发生蝗灾44次,水旱灾害117次,雪灾10次。这些灾害导致庄稼歉收,粮食短缺,百姓流离失所,食雪求生。
食雪汉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0年,匈奴入侵并掳掠了大批人口,导致北方地区粮食紧缺。史书载:“关东大饥,米斗千六百钱,人相食,死者过半。或父子不相活,夫妻不相收,投杼相枕而死。”百姓饥寒交迫,只能以雪为食,故称“食雪汉”。
汉昭帝时期,食雪汉悲剧再次上演。公元前88年,关中地区连年旱灾,粮食绝收。史书记载:“民饥,相食略尽。或卖子自贷,取其肉。”百姓为了活命,甚至卖儿卖女换取食物。饥荒最严重时,人们只能挖草根、吃树皮,甚至以雪充饥。
汉宣帝上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灾,包括开仓放粮、减免赋税、鼓励百姓垦荒等。在朝廷的努力下,饥荒逐渐得到缓解,食雪汉的悲剧才得以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 836084111@qq.com 邮箱删除。